晨霧未散的昌樂園社區,報箱上凝結的露珠還未滴落,物業值班室的電話已經響了三輪。“六樓水龍頭好似得咗哮喘病”“呢個月嘅水表數系唔系唔啱啊?”......夾雜著粵語的焦急聲浪一陣又一陣。這座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小區,在歲月侵蝕下,供水系統已逐漸老化。當廣州市第五批供水服務到終端項目落地時,這個居住著近兩千戶人家的老社區,成了供水改造的“重點攻堅地”。
近日,由廣州水投建工集團公司所屬建安公司承建的第五批(荔灣、白云、天河、海珠區)供水服務到終端供水設施維修改造項目工程總承包(第2標段)獲得了昌樂園社區及周邊居民與物業公司一同贈予的錦旗。這已經是項目經理成兆寧接手第五批供水服務到終端項目工作以來,帶領團隊榮獲的第三面錦旗,即便如此,他仍然激動到久久無法平息,在昌樂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門前,“二次供水為民生,為民解憂暖人心”的金字在晨光里跳躍,紅綢翻飛間,去年那個暑氣蒸騰的午后突然撞進成兆寧的眼眶——阿婆端著涼茶的手顫巍巍懸在門檻上,“后生仔,六樓啲水斷斷續續,幾時可以搞掂啊?”老人渾濁的眼里閃爍著期待,讓這個從業十四年的老工程人喉頭一緊。
這個旨在升級水壓、凈化水質、重構供水網絡,提升居民用水質量的民生工程,實際施工過程的艱難卻遠超預期。在樓齡比施工員年齡還大的小區鋪設新管道,面臨諸多挑戰——施工圍擋剛占了兩米過道,晨練歸來的大爺背著手問到:“你哋甘樣整,我哋點晾衫啊?”項目經理成兆寧立即上前解釋道:“不好意思,我們會盡快的,兩天后這里就能恢復”。話音未落,一輛轎車“唰”地降下車窗:“車都過不去了!”成兆寧小跑上前,“不好意思,麻煩走這邊……”這樣的場景,每天要上演幾十遍,居民的意見和要求五花八門,為順利推進工程進度,成兆寧幾乎每天都奔走在各個施工點進行協調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改造后的昌樂園煥發了新生,智能水表取代了蒙著水霧的機械表盤,二次供水泵房晝夜不停著輸送清水,建設完成后,不少社區居民自發的前來圍觀,阿婆眼角的笑紋里似乎包含贊許。
昌樂園社區的煥新蝶變,正是廣州市第五批供水改造工程的縮影,從白云山麓到珠江南岸,成兆寧團隊的16673次叩門聲,化作天河、白云兩區16673戶居民的“水無憂”。那577個晨昏丈量過的樓道,234場調解會焐熱的石凳,最終都凝成錦旗上的金線。當春風掠過煥新的供水管網,千家萬戶擰開龍頭時,飛濺的水珠里綻放著整個城市的春天。